头条资讯网文章导读:【不再一样-危机介入理论在自杀个案中的运用】在此个案中,短短不到10天,服务对象经历了两次自杀,这对工作员来说压力和挑战很大,刚开始也是很失望,但是在服务的不断摸索过程中,服务对象从...
本文作者:周印,深圳市志远社会工作服务社,深圳初级督导
唐燕华,深圳市志远社会工作服务社,一线社工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1、基本信息:F女士,32岁,离异,小学文化。
2、健康状况:身体状况良好,近两个月内有失眠、焦虑等症状。
3、经济状况:无工作无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于男朋友。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情况:
第一次危机介入:社区警务室接到辖区内某花园小区物业关于服务对象因情感纠纷、家庭照顾压力而用煤气自杀的报警电话,工作员跟随了解情况,随后转介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第二次危机介入:在工作人员介入服务的短期时间内,服务对象第二次服入杀虫剂自杀,因抢救及时,服务对象自杀未遂。
2、家庭资料:(1)服务对象自述家中有九个兄弟姐妹,她排行第六,父母重男轻女,她与家人关系疏远不联系。(2)服务对象与男朋友同居,非婚育有一子,1岁多。
3、情绪状况:服务对象谈起过往经历时情绪激动,对于未来充满焦虑和矛盾的心理。
4、精神状况:抑郁,焦虑,近期自杀倾向严重。
4、人际关系:服务对象离异之后与父母,兄弟姐妹关系疏远,服务对象鲜少朋友,只与同乡的阿姨偶有联系,害怕周围人以有色眼镜看待她而不愿意出门。
二、理论分析
1、危机介入理论:危机介入模式是社会工作常用的几大模式之一,它的研究和应用最早始于1943年林德曼对美国波士顿火灾难民及死亡者家属的适应研究。1946年,林德曼与卡普兰合作,提出“危机调适”的概念,认为压力、紧张和情绪的调适与危机有紧密的关系。1974年美国将危机介入模式正式列入社会服务的重要项目,并且在社会工作领域逐渐推广开来。
危机介入模式是围绕着服务对象的危机而展开的调适和治疗工作,在紧急介入时,及时处理危机。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减轻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二是利用危机事件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提升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的能力。当危机发生之后,服务对象处于迷茫、无助、失去希望的状态中,帮助服务对象找寻有效方法,输入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输入希望时,工作员利用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系统,让家人朋友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神支持和情感帮助。
2、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的。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到引起消极情绪的内在因素,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三、第一次危机介入过程
当工作人员接到警务室电话,要社工进行自杀危机介入时,工作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展开危机介入,包括以下介入过程。
第一步,及时处理
1、工作员立刻进行家访,并接案。
2、观察案主身体是否受到损伤。
3、稳定案主情绪,同理并接纳案主,陪伴案主。
4、输入希望,案主是一位妈妈,工作员以孩子需要妈妈,陪伴孩子成长给案主输入希望,让其找回生活的动力。
第二步, 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工作员观察案主的面无表情,一个人独自哭泣,出现迷茫,无助和失望的状况,所以工作人员判断案主可能会再一次伤害自己,甚至是出现第二次自杀,所以迅速建立自杀预警系统。
第三步,迅速了解案主的问题和需求
(一)案主当前面临的问题
1、情绪困扰。
2、小区业主担心案主再一次自杀,影响小区业主的安全,希望案主搬离小区。
(二)案主当前重要的需求
1、安全需求,希望能够有经济保障,案主和孩子有合法的家庭身份。
2、案主是婚姻的第三者,她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大概推测,案主为了要挟其男朋友满足其需求和条件,而进行伤害自己的行为,自杀只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方法,不想死,可能死,时刻关注其行为,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第四步,建构自杀预警系统
1、案主男朋友(提醒其每天寻找房间危险物品并及时与工作员联系,保持联络,时刻关注案主情绪状态)
2、工作员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服务关系(每天早晚联系案主,隔一天进行家访)
3、物业管理处时刻保持警惕。
因案主紧急联系人只有其男朋友,无法找到第二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亲人、朋友无法连续)无法建构。
第五步,协助案主解决当下问题(此计划还为开始,案主出现第二次自杀危机)
1、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2、制定介入计划——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四、第二次危机事件
十天之后,就在我们自杀危机系统刚刚建立,案主服入过量杀虫剂自杀,因抢救及时,案主第二次自杀未遂。
(一)自杀预警系统发生作用
1、工作员收到短信(工作人员收到案主表示感谢社工的支持和接纳,但是会让社工失望的信息)
2、妇联收到信息(社区妇联收到和社工同类信息)
3、案主男朋友收到信息(要其照顾好孩子,孩子是无辜的)
(二)工作员紧急介入
1、工作员立刻打电话给案主,无人接听。
2、报警110。
3、打电话给社区书记和中心初级督导寻求帮助。
4、打电话给案主男朋友,确认案主状况。
5、家访,确认案主是否安全
(三)工作员进行危机介入
1、救护车到达现场,案主男朋友到达现场
2、案主孩子独自在房间哭泣(一岁半)
3、案主男朋友委托工作员临时照看孩子(因时间紧急无法写委托书)
1)、工作员把情况与书记反映,请示孩子的看护问题
2)、书记让工作员与派出所所长联系,解决孩子看护问题
3)、工作员与初级督导反映孩子的看护问题
最终沟通的结果是,两位工作员把孩子带回家,轮流看护孩子,同时工作员与案主男朋友保持通话畅通,工作人员要求案主男朋友带孩子去做检查,确保孩子没有被灌入杀虫剂,但是案主男朋友表示,他相信孩子的妈妈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工作人员就只好要求其想办法在当天晚上12点之前必须把孩子带走,最后孩子安全的被案主男朋友带走。
(四)介入后期
1、案主抢救及时,自杀未遂;
2、工作员进行入院探访;
3、因案主已经通过两次自杀要挟其男朋友满足其条件,其男朋友也表示很害怕第三次的发生,所以在案主出院之后立刻要求社工协助其解决案主的当前问题;
4、工作员引导案主男朋友正面解决问题。
五、协助案主解决问题和需求
(一)问题分析
1、案主家庭角色问题
服务对象的男朋友另有家庭,曾经多次向服务对象承诺与妻子离婚的事情,但是没有做到,服务对象与男朋友没有合法的关系,属于未婚先育,是他人婚姻的“第三者”。服务对象第一次婚姻的失败是因为前夫外遇,导致离婚,对“第三者”这个角色非常讨厌,但是自己又变成了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对现在的角色认同感很低,非常想改变现在的角色状态
2、孩子的户口及成长问题
孩子没有上户口,在深圳没有户口是不能上幼儿园,案主因此而忧心仲仲,同时担心案主和孩子以后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3、缺乏社会支持网络
因上段婚姻的各种原因,已经与家人关系疏远,甚至已无联系,缺乏家庭的关爱;同时害怕社区其他人的有色眼光而不愿出门,缺乏社会交际,没有朋友;平常不参加社区任何活动,与外界疏离,导致日常的情绪和困难没有宣泄的途径。
(二)需求分析
1、情感支持
服务对象缺乏社会交际,没有亲人朋友邻居的支持,心里郁积了很多情绪和想法无人诉说,需要一个情感宣泄和支持的平台。
2、基本生活保障
服务对象与男朋友没有合法的关系,因而没有安全感,担心与孩子日后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自己无力解决问题,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
(三)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1)为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
2)让服务对象获得合法有效的基本生活保障。
3)提升服务对象的环境适应能力,降低自杀的念头。
2、服务策略
1)家访,聆听服务对象的倾诉,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和想法。
2)为服务对象链接法律资源,拟定抚养费协议。
3)多方联动,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与支持。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1、家访,聆听服务对象的倾诉,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和感受。
工作员在初步了解到服务对象的情况之后,决定到服务对象家里进行家访。服务对象在向工作员谈起自己过往经历的时候,情绪较为激动难过,这时候工作员没有继续追问下去,而是陪伴在服务对象的身边,慢慢地让她平复情绪。经过2次的接触,服务对象感受到工作员员是在真诚地陪伴她接纳她理解她,不同一般人一样会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她。这促使服务对象对工作员的信任,工作员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慢慢得以建立。
2、为服务对象链接法律资源,拟定抚养费协议。
工作员在面谈的过程中体会到服务对象对于孩子的户口和成长问题的焦虑,与社区妇联工作人员商议,并为服务对象链接到到社区的律师,咨询了相关信息,律师为服务对象拟定了抚养费协议,服务对象和其男朋友签订了抚养协议,这让服务对象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
3、多方联动,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与支持。
工作员链接相关资源,邀请服务对象和孩子参加社区的亲子活动,为服务对象输入生活的希望,工作员的理解与接纳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区的关爱,让服务对象知道有需要时可以寻找社区的帮助,而不是只有自杀这一条路,提升了服务对象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六、总结评估
服务对象近半年没有出现自杀危机,同时服务对象搬离工作人员的社区,所以本个案结案,通过问卷和访谈评估发现目前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稳定,对生活的态度也乐观了一些,心里的压力也有所释放。工作员为服务对象链接了社区的法律资源,律师为服务对象拟定了抚养费协议,服务对象获得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服务对象搬离了社区,去了另外一个地方开了花店,也有了经济来源。个案目标基本达成。但是服务对象的家庭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服务对象与男朋友之间的决定只能交由他们自己来选择。
服务快结束时,工作员也与服务对象一同回顾服务过程以及服务对象的变化,并让服务对象明白只要她需要,社区与工作员会一直在,增强了服务对象应对困难的信心,巩固了服务成效。
七、专业反思
(一)工作员策略及技巧
工作员在服务的过程中运用了危机介入理论,在服务对象存在自杀危机的时候,及时处理案主的情绪,陪伴在案主身边,倾听她内心真实的想法,并以其儿子今后的生活及成长愿景注入生活的希望,为她链接社区法律资源以提供支持。工作员在服务过程中运用了专注、倾听、鼓励的支持性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扮演着陪伴者、支持者的角色来缓解服务对象严重的负面情绪,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信息,链接相关法律资源。
在服务初期,工作员与服务对象慢慢建立专业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逐渐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所在,降低问题给服务对象带来的焦虑感,观察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保证服务对象的安全,同时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情感宣泄和支持的平台。在服务中后期,工作员以服务对象儿子今后的生活及成长愿景为案主输入希望,同时为服务对象链接了社区的法律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和法律支持,促进了案主心态和行为的改变。
(二)工作员感受
在此个案中,短短不到10天,服务对象经历了两次自杀,这对工作员来说压力和挑战很大,刚开始也是很失望,但是在服务的不断摸索过程中,服务对象从刚开始的焦虑、绝望的情绪,到愿意迈出一步与男朋友及男朋友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工作员可以看出服务对象是有慢慢在改变的,服务对象的心态也在不断地变好,最后服务对象能够勇敢的面对当下问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服务对象已经6个月没有出现自杀危机。
(三)工作遇到的问题
1、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缺乏(联系不上父母,亲人),工作员无法收集全面资料,对于案主的描述和谈话的内容无法有效地证实。
2、伦理困境:当案主第二次自杀的时候,孩子无人照顾,工作员将孩子带回家。
3、如果案主第二次自杀成功,社工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假如第二次自杀成功,社工也不需要担责。理由如下: 从第一次点煤气自杀,到第二次喝杀虫剂自杀,案主的自杀壮烈程度在减轻,社工输入希望令案主意识到孩子还有依靠,因此没有选择带上孩子一起走,还记得叮嘱男朋友好好照顾孩子。另外从维稳的角度,案主没有继续危及公共安全。这是都是社工介入干预的成效。而即使这位同工已经跟得比较紧,也不可能24小时陪着案主,案主真要自杀是阻止不了的,社工已经提供有效介入,不需要担责。 其实如果去看女性喝农药喝杀虫剂自杀,和男性喝闷酒,除了喝的东西不同,内在的感受是相似的,好多痛苦的东西说不出口,就靠喝一些东西进去,最后会吐或者被催吐,吐出来的时候似乎也把痛苦也吐出了一些。再来看第一次自杀,用煤气自杀其实是在发出求救信号,因为煤气是有味的,案主当时可能最希望男朋友回来安慰和给出承诺,自己随时可以控制自杀进程。但第二次就更加绝望,可能是因为觉得第一次自杀得不到重视,第二次就是完全失控的。
本文【不再一样-危机介入理论在自杀个案中的运用】由头条资讯网的小美整编收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头条资讯网相关的文章,请点击查看其它文章,请关注头条资讯网,http://www.zjzhongshang.com/guona/61115.html.
11-17 来源:头条资讯
11-17 来源:央行网站
11-28 来源:头条资讯
03-20 来源:未知
03-20 来源:未知
08-06 来源:未知
08-11 来源:未知
08-18 来源:未知
08-18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未知